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河北大学 哲学系,河北 保定 071002)摘 要:就基本精神来看,儒家以人生为视角,主张正视世俗世界,强调主体的责任担当,表现为刚健。在此意义下,哲学作为为道的学术,常被称为爱智慧的学问,或直接称为实践的智慧学。
因此,在反省儒家的道德哲学后,道家致力于开展另一方天地,即自然世界。如若人得了疾病,就非得需要药来进行医治不可。对于这种主体的自觉性,《易经》有精妙的概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道家的宗旨来看,绝与弃是指忘掉成就道德与提升境界,从而减少执著与负担。
具体来讲,佛家不仅反对儒家主体自觉式的责任担当,主张对于责任担当的彻底放弃。显而易见,和有别于同,故孔子主张和而不同[4]179。对于张载的体系尽管有不同的重构模式,但总体上对于重构本身并无巨大分歧,因为对于哲学史的研究,重构是的诠释或者新语境下的回归是必要的。
后来的许多哲学史、思想史或者理学史著作中,论及张载哲学大致框架未有出其范围者。如陈俊民、刘学智、龚杰、林乐昌、丁为祥等人,往往不是陕西人就是在陕西做研究工作的。对于这个问题,仅仅满足于体系的重构是远远不够的。在张载哲学的专题研究上,研究视野呈现出多维的态势。
所以,不论是哲学史的书写,还是哲学家个案的研究,研究者们都在试图在新的范式下进行重构。而这无疑要和当下哲学语境和世界哲学密切结合起来,为张载的哲学史层面的研究和发挥张载哲学所蕴涵的智慧作出新成绩。
陕西是关学故里,自然得关学风气之先。不过,如何在张载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哲学的创作推进一步,如同张载本人完成了对先儒经典的独特理解并进而独创自己的哲学思想那样。侯外庐等人认为,太虚既是气散的状态,又是气的本体,不过侯外庐等将这一本体理解为本来原始的存在状态。其书标题即为体系云云,这表现了对于张载哲学专门研究的最新成果依然在进行体系重构的努力。
无论是从陈俊民先生1980年代的《张载哲学思想及其关学学派》[13],还是从近年出版的龚杰先生的《张载评传》[14]以及丁为祥的博士论文《虚气相即》,都不再简单的判定张载的哲学立场,而是走向另一个问题,向所谓张载原意的复归。对于张载的研究和对于古代大多哲学家的研究一样,中国哲学学科化以来的近百年里,学者们都在致力于新语境新背景下的体系重构。此后,中国哲学的研究和发展渐成一新景象,对于中国哲学史上各个重要哲学家的研究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这种状况,一点也没有因中国哲学学科化的形成和发展而有所改善。
最近,还有丁为祥先生的博士论文《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12]一书出版,是书中,糅合了西方范畴和张载自有的概念,同样试图重构张载体系。冯友兰、张岱年、姜国柱、陈来等是持此论的论者。
四、总结与展望纵观中国哲学学科化以来中国大陆的张载哲学研究,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一、在研究范式上,以在西方哲学影响下的体系重构为主要模式,即是以新哲学背景下或者新语境下的张载哲学的重构为范式,以回归张载哲学原意为鹄的。体系化的张载研究,自兹始成规模。
二、焦点问题的纷纭变化上面我们简单回顾了一下在中国哲学学科化以后,宏观视野下张载研究倾向。在这些争论中,舍去政治因素的影响,往往囿于哪种解释更符合张载的原意。与之相近,汤勤福认为太虚非气,太虚涵含气,但太虚本身不是气。侯外庐先生等人1950年代编著的《中国思想通史》[5]以及1980年代编著的《宋明理学史》[6]里,在论述张载哲学或者思想时,也都是采用体系的范式来叙说的,如本体论、道德论、认识论等等。这里,并不是要摒弃张载原意的意义,回归元典是哲学研究的根基。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煌煌巨著《中国哲学史》[2]的第二篇第十二章第一节中专论张横渠。
在这个问题上,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把太虚认作气散而未聚时的状态,而万物是气絪蕴相荡然后相聚而成的现象,也就是说太虚、万物均是气,区别仅在于气的两种状态而已,气长存不灭而状态有殊,这就是张载的宇宙图景。这个研究对后来一般哲学史关于张载部分的写作影响深远。
所以,与其在张载哲学问题的立场上和所谓原意上争执,不如努力发挥张载哲学的理论潜质,进而在新的时代下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理论贡献。如张载颇具特色的古典政治哲学,以及张载与原始儒学和宋明理学的关系挖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学术成果。
此书对于张载哲学的挈要,没有进行体系构造,却丝毫不输于后来张载研究的著述。胡适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是中国哲学学科化过程的典范著作。
是书中,冯友兰虽未言明张载之体系,但从其对张载哲学中气—宇宙规律—宇宙现象—天文地理—性说—天人合一等六个方面的叙述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冯氏的体系努力,上述六目大约相当本体论、规律论、宇宙论、物理学生物学(冯语)、人生论和伦理学等,而且该节中,冯氏是从横渠之系统的维度来再现张载的,把张载的哲学条理化或者体系化,使之更加清晰。并且由于张载的语焉不详或者语言的前后不一致,故而成为一大问题。对于张载哲学或思想的研究,由于对哲学史研究上的两军对垒模式的反省,不再判定其哲学立场了,而且还进一步反省以前对张载哲学立场判定的得失。这里着重谈谈古典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张载哲学。
张载本人以及在哲学史上有重大理论成就的哲学家在面对经典时,大多都是着意发挥,而不是着意形式重构。质是之故,发掘、评判和发挥张载的古典政治哲学,进而以此为切入点审视宋明理学的古典政治哲学,也应该成为张载研究和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早在吕思勉先生的《理学纲要》里,对张载哲学评价甚高,所谓理学家中,规模阔大,制行坚卓,实无如张子者。陈俊民先生的《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是学科化以来,比较系统的从关学视域下研究张载学说的著作。
这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中国哲学学科化以来,对于张载哲学体系构建的多重维度。自哲学学科化以来,对于张载哲学的研究,也有一个哲学立场的判定问题。
上述一书基本上是从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张载易学作出分析的,这也是中国哲学学科化之后张载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张载哲学新语境下的重构,而要在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资源下,依托张载的文本与基本哲学观念,立足于张载又不拘泥于张载,将中国哲学的创作不只在史的局限下,而拓展到思的领域,实现所谓史与思的融合与互动。上述两部著作,在论述张载易学时,都明显的具有学科化以后中国哲学研究的普遍性色彩。这也或可看作原创哲学家的解释学魅力。
到了陈锺凡先生的《两宋思想述评》[3]里,对于张载哲学的体系化构建就十分直接了。这表现在,对于张载哲学的进行不懈的体系重构,使之与学科化哲学相吻合。
其中尤以争论张载哲学的立场和张载首创的虚气关系为核心焦点。可惜,对于张载研究来说,胡适终其一生也没有将哲学史写到张载。
后人研究前人的学术或思想,总免不了作一概括性判断,古人谓之判教,现代人名之曰哲学立场。三、在专题研究上,尤其易学、关学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在其他问题上,除一些简单的涉猎以外,没有深入的探究。
問:除了美國、日本與台灣之外,您認為哪個國家的職業棒球運動是值得注意的?為什麼?您希望台灣的職業棒球運動能夠有什麼改變? 答:目前世界職棒仍聚焦在美日,而我開始關注日本高校野球,主要是從鈴木一朗、大谷
若要長久改善中美關係,根本解決還是要從中國內部修正做起。
「儘管『習拜會』只是一個形式,不過可以見到決策層,美國人才會安心」。
郭台銘(左)與賴佩霞(右),9月17日上午赴中選會遞交總統選舉連署登記申請書|Photo Credit: 中央社 藍營人士以2000年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例說,當時宋挾著剛卸任省長光環,繳交106萬88
主訪:藍立妮 撰稿:楊芸瑄 攝影:顏沛晨 逐字稿整理:湯芫芫 請問導演《大夜》這個劇本的創作契機?還有主要角色杏如是由導演的生命經驗出發嗎? 江佳諭:《大夜》基本上就是一個以我出發,並作為情緒釋放的故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